為什麼要建立紙張的履歷?

在毛筆文化的使用範疇中,除了絹之外,紙張是承載創作者所有精神、學問、想法、線條、色彩,亦是表現創作者喜怒哀樂、情緒...等最基本的質材,在紙張的製造過程,一個品種紙的開發,往往不是生產出來之後,能馬上得到使用者的青睞,可能會在事隔多年才被發現其優點或長處,或得到當時所謂的流行,但時過境遷,要複製以前的紙種,發現的困難是不知其品名、配方、重量,業者雖能在一張紙中判斷其不同的組合纖維或成分,但無法準確的配出其比例,如此讓創作者困擾,也讓生產者苦惱,這讓我們時常聽到一句話:「找紙最困難」。

紙張也是後人在鑑定前人作品真偽時,從紙中的纖維或簾痕當成重要研判的依據,所以紙張履歷的建立無疑是當前文化產業非常重要的急事,因為手工紙它的終端用途,涉及“保存”的層面。在廣興紙寮的楮皮紙系列產品,紙履歷的建立就非常清楚標示一張紙的名稱、編號、重量、製造日期、製造者...等資料,需要再生產同一名稱或編號紙品時,能很準確的憑這些資料再行生產,但唯一不能複製是日期。楮皮羅紋紙在紙面除線條清楚外,每張紙的角落的浮水印及製造年份印記,代表品質保證外,也該是可讓後人需要考証或作為研判的資料吧!
楮皮羅紋紙出廠是不修邊的,一張手工紙最具美感的地方是它的毛邊,楮皮紙的抄製過程很嚴謹,紙的毛邊比一般紙更整齊,我們給使用者的建議是紙張毛邊在視覺上之美及尊重一張紙的完整,以現代多樣性的裝裱方式,作品不一定要裁切。一張基本元素的紙被創作者賦予新生命時,創作者如同親生父母一般,但我們也深覺得可惜的是往往一張作品除了創作者、題目、規格或作品年份之外,少了紙張資料的鍵入,歷代的作品如此,現代的亦然。作品履歷能完整的建立是使紙張的生產者、創作者及收藏者連結成不可分的一體,這觀念是代表文化的價值。